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,打工人们普遍面临着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难题。这就像《人生切割术》里卢蒙公司的例子,把一个人分割成工作和生活两个独立的部分,这种情况既令人好奇又引发了许多思考。
工作与生活的割裂
卢蒙公司的地下分离楼层,硬是把人分成了工作和生活的两个自我。这情形跟现实里那些“996”大厂的工人颇为相似,他们工作时只能全神贯注于工作,生活琐事根本无暇顾及。我们周围,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,每天在公司的时间超过12小时,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不分明。这种分离让打工者的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,时间一长,人就会变得麻木不仁。
有些企业里的员工,除了睡觉,几乎都在忙于工作。他们可能连和家人共进晚餐的时光都难以抽身。就拿卢蒙公司的员工来说,他们分离后,几乎全天都在工作。
卢蒙公司员工的麻木
马克工作的部门负责对宏观数据进行精细检查,那里的员工每日做着重复而单调的工作。在卢蒙公司,众多员工渐渐适应了这种分割生活的模式。2019年,一家大型企业曝出了员工因过度劳累而猝死的悲剧,这实际上反映了员工在如此高压的工作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。
有些企业遇到质疑的员工,会效仿卢蒙公司,派“健康顾问”来安抚他们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员工们经过漫长的时间,逐渐丧失了抗争的意志,只能被动接受公司的不合理要求,比如无休止的加班。
赫莉带来的觉醒
新员工赫莉加入公司后,她持续表达不满。在我们实际的工作场所,同样需要像她这样敢于发声的人。比如,过去有员工揭露了公司加班政策的弊端,那名员工便是像赫莉那样敢于打破沉寂的人。
赫莉促使同事们正视违反人性原则的挑战。像赫莉这样敢于抵制公司不合理要求的人,往往能成为行业变革的推动力量。他们就像劳工保护运动中的先驱者一样,是推动工作环境改善的关键人物。
卢蒙公司的现实影子
卢蒙公司的每个细节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例子。比如,有些企业采取套路来洗脑员工,竭力让他们留在公司继续辛勤工作。我曾有一个做销售的朋友,他所在的公司总是向员工灌输一个观念:不加班就无法获得业绩,进而影响收入。这种做法与卢蒙公司的洗脑手法并无二致。
卢蒙公司员工若要离职,会受到一定限制。这种现象在现代企业中并不少见。众多企业在员工打算离职时,会设置合同、经济等方面的障碍,仿佛给员工套上了枷锁。
剧与导演经历
斯蒂勒之前的作品,《逃离丹尼莫拉》和《人生切割术》风格相近。它们都聚焦于对自由的思考。或许,斯蒂勒本人对在权力压迫下人们的挣扎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在影视制作中,工作人员曾因过长的工作时间而罢工抗议。这一行为与卢蒙公司员工后来的反抗态度相呼应。
斯蒂勒被剧中的角色所吸引,因为这些角色拥有众多值得深入挖掘的特点。通过这种角色的深入分析,观众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人性。在困境中的角色所展现的思考和情感,犹如人性的一面镜子,放大了人性的种种面貌。
反抗带来的改变
赫莉的抵制使得同事们也站了出来。这让我们明白,遇到不公的工作规定,我们应当勇敢地表达不满。过去,我们单位有人对过长的工时表示过反对,最终公司对此作出了改变。
工作中和生活中的自我若受到压制,就如同马克的同事发现被禁书籍那般,人们便亟需寻找一个答案。这个答案将指引他们走上抗争之路,以改变现状。
工作中你是否也曾有过想反抗的时刻?如果你正在阅读此文,不妨点个赞或转发,更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。
发表评论